农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湖州模式”

在6月20日召开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申报10周年主题座谈会上,湖州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系统回顾了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十年来的保护实践。这项传承2500年的生态农业模式,自2014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探索出传统农业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制度创新构建保护体系
作为全国首个”两遗”认证的农业系统,湖州率先建立”政产学研”协同机制。通过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出台《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设立司法保护令等举措,形成”法规+机构+技术”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目前湖州已建成全省首个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收录12类系统性遗产和124项要素数据,为同类遗产保护提供可复制经验。

科技赋能激活传统智慧
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地理所、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桑基鱼塘新生态鱼养殖模式研发,”循环式养鱼””家蚕人工饲料”等技术创新,“桑基塘鱼”成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中,与李文华院士团队合作的动态保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传统桑基鱼塘向数字化、标准化转型。今年5月,德清县淡水珍珠养殖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志着湖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入集群发展阶段。
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农业遗产+”模式,当地培育出桑蚕文创、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等新业态。”湖桑茶”品牌亮相罗马粮农组织活动,桑基塘鱼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以上。系统内已形成研学培训、非遗体验、亚运文化展示等特色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国际传播彰显中国智慧
该遗产地连续举办国际研讨会、专题研修班,接待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考察团,其保护经验被纳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典型案例库。专题纪录片《千年桑基鱼塘》在央视播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专题片在东亚地区农遗大会首播反响强烈。文创产品远销海外,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的跨越。
据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大数据中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经济与文化领域的综合效益,促进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擦亮”中国渔桑文化发源地”金名片。(吴宝宏 陈凤玲)